5月18日,浙江音乐学院与嵊州市人民政府在嵊州举行签约仪式,合作共建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双方将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携手推动越剧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是戏曲大省,传统戏剧资源丰富,剧种繁多,盛演不衰。越剧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嵊州,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2006年,越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更是嵊州的文脉所在。”嵊州市委书记裘建勇表示,作为越剧诞生地,嵊州创设“十个一”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机制,创成省级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村村有戏、天天有戏、校校有戏”文化惠民工程,掀起了“村越”全民爱越新热潮,书写了“越嵊州越有戏”的精彩华章。
从田间地头的“落地唱书”,到闻名世界的“中国歌剧”,回望越剧的每一次蜕变,都是在教育的薪火中淬炼新生。在裘建勇看来,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的成立是越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越剧教育实现了从“越剧之家”到“越剧艺校”,再到“越剧学院”的时代变迁,为百年越剧在新时代精彩蝶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嵊州在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方面频频发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做法,为浙江音乐学院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与实践基地。”浙江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干武东表示,未来,浙江音乐学院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创新“校地协同”培养模式,探索戏曲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理论教学+舞台实践+非遗传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越剧事业培养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人才。
浙江音乐学院作为一所现代化的音乐艺术大学,自建校以来,高度重视越剧等浙江传统戏曲人才培养,专门成立戏剧系,设有戏曲表演(越剧演员)、戏曲器乐演奏(越剧音乐伴奏)两个专业方向,并建成戏剧学研究所、越剧学研究中心、戏曲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近年来,浙江音乐学院在培养高水平越剧人才的同时,还创排了一批优秀的越剧舞台艺术作品,并在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学成果展演、“新松计划”青年戏曲演员和演奏员大赛、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等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
据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介绍,越剧学院将采用“一体两翼”办学模式,统筹规划中专、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学科和专业设置上,越剧学院以“越剧学”建设为牵引,架构交叉融合式学科发展,在传统越剧表演、戏曲作曲、越剧音乐伴奏的基础上,系统规划越剧舞美设计、越剧戏文创作、越剧音乐创作、越剧表导演、越剧学理论、越剧美学、越剧构作与管理等研究和专业建设。
根据规划,越剧学院由浙江音乐学院负责运行与管理,嵊州市政府对办学予以保障支持。浙江音乐学院将根据所开设专业方向,在现有师资基础上,通过引进高水平教授、艺术家及行业专家,建设一支涵盖理论、表演、创作、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并根据社会对越剧人才的需求度,适度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层次办学。
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效果图
此次签约期间,浙江音乐学院、嵊州市人民政府越剧艺术传承发展工程(越剧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23名戏剧领域的专家受聘为咨询委员。这些智库专家的大力支持,将为越剧学院注入跨剧种、跨学科、与行业前沿紧密接轨的独特视角,助力构建更系统的越剧人才培养体系。
当下,嵊州与浙江音乐学院合作共建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无疑为越剧的传承发展搭建起了集人才培养、艺术创新、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于一体的高端平台。越剧学院的成立,是越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
据了解,越剧艺术传承发展工程与越剧学院建设将作为促进嵊州市发展的重要引擎,纳入嵊州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规划,越剧学院与嵊州市广泛丰富的越剧资源形成联动,将越剧学院的人才资源、艺术资源、创作资源和国际化资源转化为社会文化资源和优质的文化产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戏剧艺术品牌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