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艺苑百花青春篇|刘瓅元:“让我再选千百次,我仍然会选中提琴”

来源:管弦系 作者:管弦系 时间:2025-07-03 人气:

“让我再选千百次,

我仍然会选中提琴”

——专访青年中提琴演奏家、

浙江音乐学院

管弦系副主任刘瓅元

 

中国艺术报记者 王钰

 

人物简介

刘瓅元

青年中提琴演奏家

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

青年中提琴演奏家,博士,副教授。中国音协弦乐学会理事。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室内乐学院副院长,浙江音乐学院附中管弦教研组组长,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宣传文化系统青年人才,“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弦乐人才。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师从刘毅、朱清霖、童卫东、王泓、王绍武、何荣、海蒂·卡斯特曼、史蒂芬·坦能邦、迈克尔·崔、黄芯芸。曾获美国纽约国际青年演奏家协奏曲比赛第一名。首演作曲家龚天鹏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出版发行《巴赫6首无伴奏组曲专场音乐会》《来自中国的色彩》等专辑。

“中提琴是一件非常有魅力的乐器,有很多的面孔。一方面它像是一个脾气很好的‘好人’,可以跟所有乐器配合得很好,在和声中起到重要的烘托作用;另一方面,中提琴也可以作为独奏乐器和重奏乐器,成为舞台上的‘主角’。”青年中提琴演奏家、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刘瓅元在盛赞这位“老友”的同时,也为它“鸣不平”:“中提琴曾经受了很多委屈,尤其在浪漫主义时期,那么多伟大的作曲家居然忽略了中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功能性存在,这是很可惜的。”正如名字中的“瓅”字代表珠宝发出光芒,刘瓅元正在用自己的艺术创造不断擦亮这件被“低估”的乐器,让它焕发出多彩的光芒。

 

刘瓅元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刘毅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刘瓅元学习小提琴的启蒙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临近毕业之际,刘瓅元兼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小提琴专业和中提琴专业,并且两个专业都进入了录取名单。最终在父亲的建议下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提琴专业学习。真正开始专业训练后,刘瓅元越发喜爱中提琴。“让我再选千百次,我仍然会选择中提琴。”刘瓅元说,“因为中提琴更加符合我的性格,我特别享受中提琴这个角色在乐团里跟大家配合的关系。同时小提琴的很多高音在中提琴上同样可以通过高把位演奏实现,中提琴在独奏方面具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一定要首先找到演奏的意义,找到让自己不管多么艰难都愿意坚持走下去的意义。”刘瓅元曾经和很多世界级的名家名团有过精彩的合作,可是当被问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演出时,刘瓅元提到的却是在十几岁时参加的一次“加拿大音乐桥”演出。几位加拿大爱好古典音乐的老人家在演出结束后专门到后台找到她,热情而深入地和她交流音乐的感受。那一晚,刘瓅元激动地和父母打越洋电话分享这份喜悦。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刘瓅元依旧眼里放光:“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自己的音乐有这样的魔力,可以给观众带去这么巨大的快乐和感动。在那一刻,我知道了我为什么要日复一日地在琴房里不停地练琴。这件事在我身上发生得比较早,其实是很幸运的。”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刘瓅元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全额奖学金考取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回忆起那段求学经历,刘瓅元讲了一个难忘的故事。当时她的老师有一个“集体课”,每星期召集学生们聚在一起3小时,锻炼学生“给同行拉琴”并应对“陷阱”。“当时我的老师群发了一个邮件,告诉大家哪些人会在晚上演奏哪几个乐队片段,我的名字不在上面。我还特意问了老师我要不要带琴,她特别慈祥地跟我说‘不需要,只是今天晚上要演奏的人带琴就可以了’。当我很轻松地走进‘集体课’教室,老师就很严肃地问我‘瓅元,你的琴在哪里?我很抱歉地告诉你,这是一个非常晚的通知,你今天晚上将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乐队片段,而且你会第一个演奏’。”那时刘瓅元刚刚入学,就一下子愣在原地。“当时有一个学姐,她很严厉地对我说:‘这就是你为什么来茱莉亚!’”好在刘瓅元凭借平时扎实的专业积累出色地完成了演奏,结束后每个人都给了她一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这次突然袭击式的演奏经历让我明白,作为一个职业演奏者,要具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和职业稳定性,要时刻准备好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也时刻准备好把握各种各样的机遇。”刘瓅元说。

 

在茱莉亚音乐学院临近毕业时,手握三所音乐学院演奏方向博士录取通知书的刘瓅元,在导师的指引下登上了去哥伦比亚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末班车”。从“音乐演奏”转向“音乐教育”,对刘瓅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让她之后的音乐事业拥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

 

2016年5月,刘瓅元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了中提琴协奏曲《麦田里的守望者》,大获成功,并收获了“中提琴画师”的美誉。《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刘瓅元委约当代作曲家龚天鹏创作的一部40分钟的“史诗级”的中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是从当代视角去认识中提琴。它在技巧上甚至超越了巴托克《中提琴协奏曲》,有很多双音的连顿弓、泛音等炫目的技巧展示,还包含丰富的爵士乐音乐素材,乐队配器也写得色彩斑斓。”刘瓅元说,自己在不断鼓励和动员身边的作曲家朋友,为中提琴创作在技巧上能展示乐器魅力的作品,目的就是让大家更好地认识中提琴。

 

“在第五组曲演奏完之后、第六组曲演奏之前,我停留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台上舒缓了一下手臂,因为连续演奏将近3个小时,体力上还是受到了很大考验。当时现场的观众用热烈的掌声鼓励我,我是在被爱包围的氛围中完成了那场演出。”2019年11月1日,刘瓅元在杭州大剧院一次性通关完成《巴赫6首无伴奏组曲》这部古典音乐“天花板级”作品。“虽然《巴赫6首无伴奏组曲》是一部古老的作品,但是不断有新的文献出来,告诉后来人应该怎样去演奏它,同时演奏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我需要把自己的理解放在里边。”刘瓅元说。

 

当时刘瓅元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演奏人才培养项目,决定通过这个项目系统加深对《巴赫6首无伴奏组曲》的研究和理解。刘瓅元和中提琴演奏家杨璟一起去奥地利,向当代对巴赫作品最有研究的中提琴演奏家、教授托马斯·瑞宝全心学习这套作品。通过对和声语言的深入学习,刘瓅元仿佛破译了演奏巴赫作品的密码,“好像有一个点击破了,以后就一通百通了,后面一套一套拉下来就越来越顺畅”。非常特别的是,刘瓅元在演奏时不仅使用了一把1680年的巴洛克时期的琴,还使用了巴洛克弓来演奏这套作品。“我很庆幸自己这样做了,用巴洛克弓演奏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句法巴赫要这样写,因为与巴洛克弓的结构和发力方法有关,在演奏手法上要做非常大的调整。”刘瓅元笑着说,“这也导致这次演出后,我花了很多工夫来找回现代弓的手感。”此外,当时刘瓅元还使用了鲁特琴和羽管键琴来“伴奏”。“但其实不是‘伴奏’。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是非常开放的,他们用和声乐器在下面铺垫作品的主和弦,留出空间让演奏家即兴演奏建立在和声基础上的旋律。所以看似我是在创新,其实我是回归到原始的演奏形式。”让刘瓅元非常感慨的是,那场音乐会的观众接受度很高,也让她看到巴赫的音乐可以在当代流行起来。

 

在浙江音乐学院任教以来,刘瓅元把自己一路受益的教学方法用于对学生的培养。她首先帮助学生建立人与琴的良好关系,通过系统的技术训练使得他们在演奏时没有任何技术障碍。这部分打通以后,会尽可能地去帮助学生补充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营养”。此外,刘瓅元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音乐直觉。她说:“很多时候不要靠理性分析来判断一个和弦是什么,要靠直觉听到这个色彩,就知道和弦是什么,然后再回去分析它的属性与自己的直觉是否匹配。”刘瓅元还延续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时的“集体课”,每星期把学生们叫到一块“拉琴给同行听”。在刘瓅元看来,“学生们应该尽早体会到演奏的愉悦感。大部分演奏者都会觉得上台前准备的那段时间是很痛苦的,因为永远想做得更好、想精益求精,但是一旦走到台上,其实也做不了更多了,能做的就只有享受当下。我是特别享受那一刻——音乐厅里很安静,大家的磁场都汇聚到一个点,再从那个点出发。”

 

谈及中提琴的未来,刘瓅元认为,中提琴很有可能不再是冷门乐器或者说是“配角”,中提琴会越来越成为一件主流的、有独奏平台的乐器。“我也非常幸运能够在中提琴发展的重要阶段参与进来。”刘瓅元说。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新闻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11kGtkxABqV9KdAJxG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