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浙音民族室内乐团在标准音乐厅成功举办《风曳天地间》乐季音乐会。本场音乐会由乐团艺术总监王甫建执棒,以乐器竹笛为主线,通过9首跨越传统与现代的作品,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视听盛宴。
清雅开篇:江南诗画的笛韵流淌
音乐会在江先谓经典名曲《姑苏行》中拉开帷幕,国乐系副教授赵琦以醇厚圆润的曲笛音色,精湛描绘了苏州园林的婉约景致;俞逊发的《秋湖月夜》使低音笛空灵音色与弹拨乐涟漪式伴奏相得益彰,营造出“平湖秋月两相和”的静谧意境。
时代印记:从草原牧歌到雪域雄鹰
乐团青年竹笛演奏家张晶洁领奏的《牧民新歌》以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吐音技巧,再现了内蒙古草原的辽阔与奔放。王云飞教授作曲的《雪山飞翔的鹰》由国乐系教师魏思骏与国乐系研究生彭旎联袂演绎,双笛竞奏中高音区的尖锐滑奏与即兴华彩,宛如雄鹰翱翔于雪域之巅,展现了民族器乐强大的叙事张力。
跨界演绎:中西对话的先锋探索
陈欣若创作的《探个够》以创新的四重奏编制打破传统民乐边界,由张正、张晶洁、张正宸及迟梦林4位演奏家共同呈现,作品以探戈的强烈韵律与即兴风格为基底,竹笛的灵动与大提琴的浑厚形成鲜明对比,小提琴的抒情线条与钢琴的复杂节奏相互映衬,既保持民族传统乐韵,又融入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展现了民族音乐在当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
经典新绎:传统与现代音乐的碰撞
音乐会后半程聚焦传统曲目的创新演绎。张晶洁演奏的《新编五梆子》由王甫建创编,在保留北派笛艺豪迈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和声,梆笛的高难度技法与打击乐声部的竞奏令人耳目一新。魏思骏对郭文景《愁空山》第二乐章的演绎成为一大亮点。他凭借出色的气息控制,特别是循环换气技巧的稳定运用,以及精准的半音阶快速跑动,将乐曲中巴蜀山水变幻莫测、诡谲磅礴的音乐意象刻画得层次分明,令人印象深刻。
终曲升华:大师精神的当代回响
赵琦再度登台,独奏俞逊发的遗作《琅琊神韵》,击音与哨笛双音等技法的运用,将琅琊山的玄妙之境展现得淋漓尽致。终曲《幽兰逢春》由乐团全体奏响,作品以昆曲音乐为创作素材,在保留传统戏曲韵味的同时,通过现代编配手法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这首充满诗意的终曲,为整场音乐会画上了意蕴深远的句点。
本场音乐会也是上半年乐季的最后一场。下半年,乐团将推出更多精彩曲目,持续推动民族音乐的时代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