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声学音乐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活动启幕

来源:作曲与指挥系 作者:作曲与指挥系 时间:2024-11-29 人气:

11月26日,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作曲与指挥系、科研处、艺术处、电子声学音乐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外作曲家作品音乐会系列学术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院长王瑞在开幕式上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音乐是一种超语言的表达方式、一种始终没有中断的精神力量、一种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当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现代科技,开启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音乐极有可能被赋予新的形态、以一种全新方式影响人类的精神与生活。电子音乐以及电子声学技术的诞生与科技的发展历程紧密相伴,也必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持续加速、迭代更替,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被电子声学作为重要工具和方法纳入,甚至可能直接化作音乐艺术的表达要素。

王瑞强调,未来已来,当代音乐家、作曲家既要坚信音乐对于人性关怀的永恒力量不会消失,更要以主动的姿态拥抱数智时代的变化。电子声学音乐研究中心成立,就是要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研究平台。他诚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中心开展研究、创作、研学、访学,共同解决作曲专业教学中对于现代创作技术及现代音乐语言应用不足的问题,不断探索现代音乐的崭新形态,从而引领电子音乐和人类未来音乐的形态与走向。

电子声学音乐研究中心主任安承弼教授介绍了本次中外作曲家作品音乐会系列学术活动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此次学术活动为期4天,包括7场国内外专家学术专题讲座和5场交流音乐会。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法国IRCAM声学与音乐协调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音乐院校与机构的专家、作曲家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音乐学院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学生作品交流音乐会在标准音乐厅精彩上演,这是一次深刻而生动的对话。

法国INA-GRM国家视听研究院的迭戈·洛萨教授作为受邀嘉宾代表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浙江音乐学院电子声学音乐研究中心的成立,认为中心成立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子声学音乐研究、现代音乐作曲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中心不仅配备了前沿的设备设施,还秉持着创新的教学理念,为电子声学音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这一平台定将成为音乐家们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推动大家在“声音艺术”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艺术创作和科研探索。

在开幕式/混合式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上,共演绎了法国著名作曲家何塞·米格尔·费尔南德斯,德国著名作曲家马尔特·吉森,法国著名作曲家格雷戈瓦·洛里厄,旅法作曲家、浙江音乐学院电子声学音乐研究中心主任安承弼教授,韩国著名作曲家、作曲与指挥系外聘教授韩贞恩,作曲与指挥系教师董晓娇所创作的6部电子音乐作品,《吸引》为单簧管和电子音乐而作、《神经变奏》为竖琴与电子音乐而作、《奇异的螺旋光芒》为颤音琴与电子音乐而作、《声音组装》为钢琴独奏与5.1环绕立体声而作、《穿透》为大提琴和电子音乐而作、《涓流 II》为小提琴与5.1环绕立体声而作,每部作品都体现出作曲家们创新的精神和专业的态度。通过乐器与电子音乐之间的内在交流,完美展现了当代音乐的独特魅力,为听众带来一场绝妙的音乐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