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基层奔赴,一次次解码赋能

来源:作曲与指挥系、音乐学系、戏剧系、流行音乐系、人文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赵耀 时间:2025-07-30 人气:

今年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这个夏天,浙江音乐学院40余支“文艺轻骑兵”实践团奔赴山村水泽、剧场街区、古迹楼台……他们扎根大地,以“文化调研”为锚点,在非遗的褶皱里采撷古调,于社科的场域中谱写新声,演奏出一场艺术与大地共鸣的动人交响,谱写出一曲曲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让我们聚焦,“文艺轻骑兵”的文化调研之旅……

山水清音:绿野间的生态乐章

日前,音乐学系“文艺轻骑兵”踏访淳安县临岐镇。临岐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与非遗资源,团队在田野中探寻文化与生态的交汇点,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谱成了可触可感的田园诗篇。

“文艺轻骑兵”访老农、采民谣,积极探索非遗资源的艺术表达,打造了一条以“百草音韵”IP为核心,融合调研、传播与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文化路径。

在临岐镇,团队连续开设音乐科普课堂,面向乡村儿童与村民分享民族音乐里的乡土韵律。课程以童声合唱、民乐演奏、五音疗愈等多元形式展开,将知识的讲述融入声音的传递,并最终汇聚成一场融合教学成果的文艺演出,让非遗之美在悠扬旋律中生动绽放。

与此同时,作曲与指挥系“唱响新民歌·同走共富路”实践团队来到衢州。他们在孔氏南宗家庙的晨钟暮鼓间聆听千年礼乐遗响、在儒学馆的斑驳光影里重塑礼乐古谱的基因、于历史街区的烟火与民间画作中提取节奏、旋律与结构线索……

街巷叫卖、作坊敲打、乡野山歌——这些鲜活的“田野之声”,经他们的艺术提炼,终成跃动于谱面的律动。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衢州文化中蕴含的礼乐精神、方言韵律、民俗节奏等,都是宝贵的创作源泉。下一步,他们将转化一系列实践调研成果,将收集到的民间艺术元素融入新民歌作品的创作之中。

古调新声:戏曲里的时空对话

松阳古巷深处,戏剧系“文艺轻骑兵”俯身拾取“戏曲活化石”的遗韵——在松阳高腔的故乡松阳县,同学们围绕曲牌保护、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开展系统调研。

“文艺轻骑兵”们走进非遗馆与剧院,翻阅剧本、察看戏服与乐器,在一页页泛黄资料中,追索松阳高腔的历史脉络。在国家级传承人陈春林的带领下,他们细致聆听“咿字调”“帮腔”“拖腔”等唱法讲解与现场示范,认真解析高腔曲牌。

调研结束、临别之际,年迈的非遗传承人拉住同学们的手,略带激动地表示:“你们来看、来听、来学习,我们心里就踏实。”

在金华,流行音乐系的“文艺轻骑兵”循婺剧之音而来,探寻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交汇的灵感源头。他们深入婺剧研究院、婺剧博物馆,还上了一堂高质量的婺剧表演大师课。课堂上,他们深刻感受到婺剧表演的粗犷豪放、生动幽默,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的艺术特点。大家深入交流了婺剧唱腔的“意”“气”“力”三要素以及头、鼻、口、咽、胸等共鸣腔的配置要领。从水袖翻飞到唱腔咏叹,从脸谱戏服到声腔情绪,一场场沉浸式体验让传统艺术的精髓生动展现,也为年轻创作者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

“婺剧的节奏、情绪、起伏,就是我们创作流行音乐的新灵感。”在与国家一级演员的对谈中,年轻的音乐人以现代和弦解读着古老的声腔。一步台步、一式身段,戏曲的技艺悄然融入身体,也悄然化作他们心中古今交融的“新声”。

青春和鸣:知行里的成长答卷

这个暑假,戏剧系“光影初心”调研团队的“文艺轻骑兵”们将创作的目光投向社会热点。师生团队用2天时间围读剧本、4天时间精心排练、3天时间紧张拍摄,创作了微视频作品《手机深渊》。

作为戏剧系党总支携手富阳区律师行业党总支开展党建共建、推进法制情景剧创作交流的一项重要产出成果,作品将《刑法》条款巧妙转化为四幕扣人心弦的剧情。通过独特表演方式,让“诽谤罪”等原本抽象的法律概念,变成了学生可感知、能理解的鲜活故事,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实践,让普法教育深入人心。

一支音乐剧专业学生组成的“文艺轻骑兵”,聚焦“音乐剧+城市空间”这一热点话题,在这个假期走访了上海、浙江的 30 余处演艺新空间。他们就音乐剧剧场运营、剧目创排、观众体验等多个维度展开调研,通过走进台前幕后、对谈知名导演、作曲实践等形式,记录下演艺新空间的呼吸脉搏,为浙江的演艺经济提供创造性发展路径。

团队成员撰写的论文《杭州演艺新空间音乐剧生态构建展望》已入选由浙江省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2025 年浙江省戏剧论坛学术交流活动。此外,团队成员还参与创作及参演原创音乐剧7部,同时积极开展分享交流活动,面向100多位一线演出专业学生与从业者分享音乐剧创新实践案例。

人文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文艺轻骑兵”前往浙江省档案馆调研。师生们追溯战时文艺工作者、红色戏剧社团等创作轨迹,查阅抗战文艺档案,梳理红色文艺作品,文化抗战战线的构建过程逐渐在成员们的眼前展开。这段文艺工作者为人民而创作的历史让大家不禁感叹:“那不是泛黄的纸张,是民族精神的铭刻。”

“文艺的意义,不应止于高台上的叙述和舞台中的掌声,而是真正浸润人心、贴近人间烟火的默默陪伴。”这是人文社会科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音愈银龄”团队成员写在调研报告里的一段话。这个假期,他们聚焦老龄群体心理健康,走进转塘社区,还把在浙江实践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湖南、广东等地的乡村小院。开展“记忆中的旋律”茶话会,体验“身体会唱歌”的互动时光,让陪伴与共鸣在歌声中悄然流淌,让最动人的旋律在老龄群体心中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