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这个夏天,浙江音乐学院40余支“文艺轻骑兵”实践团奔赴全省各地,充分发挥校企协作、访企拓岗等载体优势,在各类合作单位中淬炼才干,注入动能,谱写了一曲曲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让我们跟随“文艺轻骑兵”,走进这场校地共荣的夏日实践中……
在实践赋能中拓展综合能力
在水亭门熙攘的游客中,她是那个自信讲述家乡故事的青春声音;在衢州古城“创5A”百日攻坚的指挥部里,她用键盘敲击精准记录会议过程;在区文联代表大会庄重的会场内,她以规范礼仪和热情微笑展现青年志愿者风采。从带领“大学生游柯城”触摸古城的肌理,到服务区文联大会的圆满落幕,她在实践过程中触摸到了家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蓬勃心跳。
让学生有舞台,为家乡添活力。这是舞蹈学院2023级学生郑佳艺“返家乡”实践的场景,也是舞蹈学院在深化校地合作“夏”功夫的一笔。
声乐歌剧系“文艺轻骑兵”以“品真理之甜,守音乐初心”为主题,把音乐带回家乡,送进老年大学的课堂,传入音乐夏令营……“我就是金华人,我很开心能通过专业为家乡作贡献!”声乐歌剧系学生胡杨对着家乡记者说道。
不仅如此,声乐歌剧系领导和老师们还带领团队深入基层:走进幼儿园,为幼儿音乐教育注入新思路;走进拥军社区,用公益音乐会温暖居民和军属;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探访李祖村,记录下乡村产业与文化焕新的美丽蝶变。这些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家乡中成长,更让校地合作在文化惠民、基层赋能中结出累累硕果。
在校地合作中拓岗惠民
湖州窑里村是深入实施新时代“千万工程”,着力打造共同富裕大场景下的乡村振兴样板。前不久,这里迎来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事——“窑里国际艺术共生计划”。声乐歌剧系和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的“文艺轻骑兵”,与来自南非、印尼、泰国、韩国、越南五国的青年代表、港澳高校学生、地方政府及文化企业代表齐聚于此,共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白天,他们探访产业工坊,商讨丰富文化供给,推动访企拓岗新可能;夜晚,灯光亮起,歌声跨越语言与国界,勾勒出文化共生的新案例。
除此外,各系“文艺轻骑兵”们还在台州、宁波、丽水等地相继开展基层文化赋能活动。这些合作跨越多个文化场域,让校地共建的文化服务精准触达更多群体,真正做到和“群”而歌,为“众”谐声。
这不是走马观花的假期打卡,而是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钢琴系与银泰集团再度携手,在第十一届“银天书院”暑期夏令营中,“琴韵沐心・银天印记”团队以共创者姿态,在夏日舞台上奏响惠民新乐章。他们通过“两周教学+一日研学+美育实践音乐会”的模式,在琴键间播撒旋律的火种,将艺术的种子深植孩童心田。
此外,该团队还奔赴浙北,在嘉兴的嘉善、海盐等地,依托“党建联建”纽带,成功举办“琴键上的雪水港”惠民音乐会、“琴韵沐心·黑白清律”主题钢琴音乐会,广受好评。这正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暑期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是“党建引领+全学段育人+基层服务”的创新实践。
在跨界合作中探寻未来
当音乐遇见人工智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音乐工程系“文艺轻骑兵”与西湖大学的“校校合作”为这个夏天抹上了一笔生动色彩。
“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并行的两条路线,而是交流与交融……”这是音乐工程系“文艺轻骑兵”走进通用人工智能实验室,近距离感受机器人指挥的独特魅力后的感悟。他们围绕“音乐AI大模型”、跨模态学习、人机交互等前沿课题展开讨论,探索其在音乐创作与演出中的落地可能。这场关于科研项目的“深度对话”擦出了耀眼的火花,音乐工程系师生提出了音乐领域具体技术难题,为西湖大学的AI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应用场景和挑战;西湖大学的前沿技术也为解决浙音科研项目中的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验室与舞台之间,一条双向畅通的通道正在延展……
校地合作赋能文化强省,校企合作注入文化温度,访企拓岗磨炼青年才干,校校合作开拓未来可能。“文艺轻骑兵”们用一次次握手,一次次奔赴,让合作从蓝图变为现实,也让青春的舞台无限延伸,硕果盈枝,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