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志愿服务技能大赛圆满落幕。学院两支研究生团队在决赛中发挥出色,积极展现浙音学子的青春风貌,均荣获全国三等奖。这是学院首次参与该赛事并斩获奖项。
本次大赛以“志愿服务多维赋能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聚焦研究生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能力,旨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研究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赛事共吸引187所高校的1887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来自109所高校的329支优秀团队晋级决赛展开激烈角逐。
其中,由音乐教育学院崔学荣教授指导的“多觉创美”志愿团队,以“音乐+科技+乡土文化”为特色,聚焦乡村儿童美育。团队开发“多觉创美”云课堂,通过自然物制乐器、AI辅助创作等创新形式,覆盖全国30余所乡村学校,惠及超1万名师生。其独创的“S-P-I”创美教学法(双主体互动、三环节体验、四美浸润行动、五角色动态扮演)获国家级奖项认可,并在第二届全国乡村美育论坛作专题分享。
由国乐系罗筠静、王刘老师指导的“听国风”国乐青年志愿服务团,立足乡村文化振兴,以“青春反哺乡村”为理念,将传统国乐带入浙江田间地头,通过常态化演出、美育工作坊、乡土文化共创等活动,累计开展惠民演出50余场,原创村歌《茉莉乡音》等作品深受村民喜爱。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儿童自主创演、学习演奏的现象频现,形成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参赛师生表示,作为活跃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浙音人”,不仅要当技艺的传递者,更要成为乡村文化火种的点燃者,要发挥自身所学,用音乐架起城乡桥梁,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浙音方案”。
此次参赛是学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展示,体现了浙音师生将专业所学融入国家需求的使命担当。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鼓励研究生将学术研究与基层需求紧密结合,持续搭建“专业实践+乡村振兴”平台,推动更多研究生团队以艺术服务乡村振兴,为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