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王瑞 | 构建发展力导向的学科可持续建设机制

时间:2021-05-05 人气:

内容摘要:文章阐释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四个基本原则的创新思想和重大意义,提出了构建学科发展力导向的学科评估机制对于建构正确的学科发展观、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并介绍了浙江音乐学院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创新理念与改革举措。

关键词:学科评估 发展力导向 学科机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正式发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第五轮学科评估已经正式启动。《方案》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实,着眼未来“双一流”目标,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提供了目标和指南。回溯历史,前四轮学科评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学科水平的进步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基本原则的深刻内涵与创新理念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本轮评估的四个基本原则和六个主要举措。四个基本原则言简意赅,但内涵深刻,意义深远。

第一,聚焦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第五轮学科评估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原则,把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作为第一大举措。在指标设置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与成效、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科研(与实践)育人成效、学生国际交流情况、在校生与毕业生质量等关键指标,从多元角度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其中,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既包含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水平、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以及课程与教学水平的评价,也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三全育人成效等方面的评价,具有根本性的价值导向意义。在具体评价的实施方面,提出了“质量、成效、特色、贡献”的评价视角,其中,同行专家评价和基于客观数据的主观评价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凸显了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科学评价观。

第二,突出诊断功能。从评估的价值导向看,学科评估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合格评估是不同的,本轮学科评估尽管强调诊断功能,但本质上是属于选优模式评估的水平评估性质,将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提出了纵向分析横向比较、总结阶段性进展、查找结构性短板的具体方法,体现了既强调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又关注学科建设机制和过程实施评价的导向,对于构建可持续的学科发展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强化分类评价。本轮学科评估以一级学科为单元,突出特色,体现优势,提出了强化代表作评价和典型案例评价,设置开放性留白的评价观念,这是本轮学科评估的一大亮点和科学性的体现,是对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疾的有效回应。通过强化代表性成果和典型案例的评价,倡导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科发展观;设置开放性留白,为鼓励我国高校特色发展、多元化发展、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性空间。

第四,彰显中国特色。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价体系、评价思想、中国标准,倡导中国教育精神和价值导向,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大会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对于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体现中国教育品格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参评高校,深刻理解四个基本原则是参与本轮学科评估的前提,也为以评促建、推动高校学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以发展力为导向,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的基础载体。学科评价在实质上是学科建设自洽系统的一环,是实现学科机制构建以及学科建设自我管理的自觉需要。

学科发展力是指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状态。学科发展力的核心就是要回归学科规律,注重学科评价的可持续性、过程性、人文性和动态性。2018年笔者以“构建发展力导向的艺术学科评价机制”为题,在第十二届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学科发展力的内涵、要素、关系等观点,得到与会专家的重视和积极响应。

浙江音乐学院作为现代化的艺术大学,以“高水平一流”为目标,以“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定位,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建设,积极建构现代大学治理机制,着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学校深入贯彻中央和浙江省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艺术教育工作规律,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让思政课插上艺术的翅膀,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学校以“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为载体,全面挖掘专业课程及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组建艺术家讲师团,将思政课堂搬到剧院里、设到琴房,全面增强学生专业使命感,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创建具有浙江音乐学院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推动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的工作格局,努力培养基础厚实、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向艺术经典致敬”课程思政舞蹈专场、歌剧《国之歌》等活动的开展,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文化、传播高雅艺术方面对师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师生们将满腔的爱党、爱国赤诚情怀,转化为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行动力。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构建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机制,通过建设李叔同学院、健全第二专业(方向)辅修制度等举措推进领军型拔尖人才和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李叔同学院依托学校的学科专业资源和高水平师资力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学、艺术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构建符合高层次专业音乐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学生培养成为技艺精湛、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为提高表演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浙江音乐学院创设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合唱学院5个“学院制”新型表演学科实践教学平台。“五大学院”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适应职业化要求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实践,通过建构一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规范、搭建一个开放性学科平台、构建一个国际性人才高地,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艺术实践与社会服务品牌。“五大学院”既是“本科”后的继续教育机制,又是在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的适应“职业化”要求的高阶方案,真正为行业单位输送成熟的专业人才,解决长期存在的艺术人才供需链在“最后一公里”脱节的问题。这也是浙江音乐学院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浙音品格、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之一。“五大学院”实行艺术总监负责制,由艺术总监负责课程设计、考试、实践演出。目前,已邀请指挥家胡咏言、王甫建,国际顶尖小提琴家宁峰,男低音歌唱家栾峰,牛津合唱学院艺术副总监詹姆斯·乔丹分别担任“五大学院”的艺术总监,首批学员已经顺利入学。

(三)学术科研机制改革

学校成立了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音乐学研究所、戏剧学研究所以及越剧学研究中心,作为学校学术科研机制的重要机构,兼具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一方面,强化学术科研特性,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型交叉学科研究和重大关键性问题研究等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系所协同、院所联动,开展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各类学科科研平台的建立是展现全面深化学科内涵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学科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思考,既是浙江音乐学院深化教学和科研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健全和完善学术科研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标志。

(四)学科专业建设改革

学校凝练聚焦升级学科专业方向,改善优化教学单位建制,推进文教结合、产教融合,目前正在积极进行指挥系的筹建,开展音乐剧系以及艺术管理、音乐文学等专业设置的调研论证,推动学科专业凝聚、内涵提升与创新发展,主动对接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院团和行业联合培养。学校的音乐学和音乐表演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与科技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专业比例高达75%。走进西方音乐、室内乐I-VI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音乐史、器乐演奏(竹笛)、中国传统音乐等20门课程被认定为省一流本科课程。

(五)研究生教育改革

浙江音乐学院积极发挥“院所”机制优势,依托“乐队学院”等表演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和研究所科研平台,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积极推动博士点建设,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学校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完善办学育人条件;要面向社会转型升级,优化招生规模结构;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培养模式改革;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总体要求。

(六)艺术实践改革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现代音乐节、国际钢琴艺术节、国际室内乐节、单簧管艺术周、弦乐艺术周等各类艺术演出400场以上,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浙江高水平艺术文化品牌,提高学校社会服务水平。2020年9月举办的首届杭州现代音乐节,以原创、前瞻、现代、多元为定位,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前卫、世界与本土融于一体,在为期五天的时间里,音乐节特邀了北京当代乐团、上海当代乐团、浙江交响乐团、浙江民族乐团等国内优秀的音乐团体和叶小纲、郭文景、许舒亚、秦文琛等多位作曲家,为观众带来了8场原创作品音乐会、5场专题讲座、1堂大师班公开课、1场现代舞专场、1场“艺创奖”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与西湖区艺创小镇共同打造的“艺创国际音乐中心”,已经邀请全球7位优秀的青年作曲家入驻,并开展采风考察、体验生活、交流思想、潜心创作,助力青年艺术家创作出精品佳作。

(七)师资队伍建设

浙江音乐学院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力引进、培养一批国际一流音乐艺术文化旗帜性人才和领军人才,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关怀服务举措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健全多元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优质环境。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把提高师德水平作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通过健全人才工作责任机制和协同联动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措施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卓越教师团队。

作为一所现代化的音乐艺术大学,浙江音乐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以学科发展力为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基础厚实、技艺精湛、特色鲜明、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王瑞,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学、音乐分析、歌剧学理论、文艺批评、艺术学管理。

新闻来源: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379870588340284951&item_id=18379870588340284951&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